生命禮儀百科News

崧鶴生命禮儀服務事業有限公司

禮儀社,高雄禮儀社,台中禮儀社,禮儀公司,高雄殯葬,生命禮儀,紙紮,骨灰罐,塔位,高雄塔位,寵物禮儀,海外遺體運回,海外遺骨運回,境外處理,崧鶴生命,往生,過世,禮儀,樹葬,海葬,晉塔,起掘,

喪禮為何要做七/做旬?又有哪些意義與流程

在台灣的傳統喪葬文化中,「做七」與「做旬」是重要的超渡儀式,主要用來安慰亡者靈魂,並表達家屬的追思與孝道。這些儀式源自佛教與道教信仰,並融合了本土民間信仰,成為台灣喪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做七的意義與流程

「做七」是指從亡者去世後,每隔七天舉行一次超渡法事,共進行七次,直到四十九天(即「七七」)。這一習俗源於佛教的「七七四十九日」觀念,認為亡者的靈魂在這段時間內仍在人世與陰間之間徘徊,因此家屬透過誦經、供品、燒紙錢等方式,幫助亡者減輕罪業,順利投胎轉世。

各次做七的名稱與意義

  1. 頭七(第七天)

• 傳說亡者的靈魂會在這一天回到家中探望家人,因此家屬會準備亡者生前喜愛的食物,點香祭拜。

• 部分家庭會舉辦「做功德」的儀式,請僧道誦經、設齋供養,以超渡亡者。

  1. 二七至六七(第十四天至第四十二天)

• 家屬持續供奉香火,並請僧侶或道士誦經超渡,祈求亡者早日投胎善道。

  1. 七七(第四十九天,滿七)

• 這是「做七」的最後一次法事,標誌著亡者正式進入陰間審判,決定往後去向。

• 許多家庭會在這天舉辦較大型的祭拜儀式,甚至邀請親朋好友一同參加。

在傳統信仰中,四十九天內的每個七天,亡者靈魂都會面對不同的「冥府審判」,因此家屬透過「做七」來懺悔亡者生前的過失,並祈求其來世安穩。

做旬的習俗與變遷

「做旬」指的是在「七七」結束後,每隔十天再舉行一次法事,通常進行五次(五旬),最終在第一百天舉行「百日」法事。

然而,隨著時代變遷,台灣地區已經逐漸簡化喪葬禮俗,大多數家庭會在「滿七」後,直接舉行「百日」法事,不再特別進行「做旬」。

百日祭拜的意義

「百日」象徵亡者的靈魂已安定,家屬會舉行較隆重的祭拜儀式,表達最後的哀思與祝福。有些家庭會在這一天合爐,將亡者的牌位正式納入祖先牌位中,以示傳承。

台灣現代社會對做七與做旬的調整

  1. 縮短或簡化做七

• 許多家庭為了減少麻煩,會選擇在「頭七」、「三七」、「五七」、「七七」進行祭拜,而省略其他次數。

• 也有些人會選擇直接在「滿七」當天舉行完整的超渡儀式,結束所有「做七」。

  1. 以佛教或道教儀式為主

• 佛教徒多誦《地藏經》、《金剛經》等經文,希望亡者往生善道。

• 道教則以誦《太乙救苦經》、設齋供奉等方式,幫助亡者超渡。

  1. 環保與現代化

• 隨著環保意識提升,越來越多家庭選擇「簡樸祭拜」,減少燒紙錢,改以誦經、供花果等方式來表達孝心。

「做七」與「做旬」是台灣傳統喪葬文化的重要環節,體現了慎終追遠的精神。雖然現代社會已經逐步簡化這些習俗,但其核心價值仍然是透過追思與祭拜,傳遞對亡者的哀悼與祝福。無論採取何種方式,最重要的仍是家屬的心意,讓亡者得到安息,家人也能安心放下。